【建投调研】“亚洲锂都”宜春锂产业调研――供应紧张,涨势难止
来源: | 2022-02-24 20:32:12

作者 | 王彦青 研究发展部

本报告完成时间 | 2022年2月24日

此次调研受到建发化工的大力支持

摘要

锂,被称为“白色石油”,作为能源金属,是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不可或缺的重要原料。由于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快速发展,锂需求急速增长,导致锂短期供不应求,碳酸锂价格较前期低点翻了十倍有余,产业供需矛盾不可谓不尖锐。

此外,广期所规划上市的品种中,锂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广期所近日表示,正在加快研发锂等金属期货品种,将尽快完成产品合约设计及相关规则编制等上市准备,为新能源产业发展提供有效风险管理工具。

鉴于锂广泛受到市场关注,因此,我们前往 “亚洲锂都”江西宜春以及周边地区进行走访调研,了解产业结构、供需情况、定价模式、上下游竞争格局等情况。从调研的情况来看,供求紧张关系难解,虽然当前锂价处于历史高位,但下游接受度依然较高,即使高价也一货难求,短期锂价支撑坚挺,锂价或易涨难跌。

正文

01 调研基本信息

1、调研时间

2022年2月16日至2022年2月18日

2、调研背景

2020年中,碳酸锂价格一度跌至4万元/吨的低点,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需求的大幅增长,锂价逐渐走出低迷。从2021年开始,锂价呈加速上涨态势。截止2022年2月21日,国内99.5%电池级碳酸锂报价已达45万元/吨,是前期低位的十倍有余。在锂价暴涨的背景下,上游生产厂家生产情况如何,扩产约束在哪里,是市场普遍关心的问题。

目前产业链上矛盾仍然明显,锂价涨势未停,在当前的情况,上下游心态也有所转变,目前的高价下下游接受度如何,货物流转是何种格局,采购资金大幅上升背景下,各方又应如何应对。

此外,锂期货上市已提上广期所日程,产业对锂期货是否期待,锂期货能否为产业赋能,降低产业链上各方风险,也是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

3、调研对象

调研对象为宜春周边地区的锂产业链企业,其中包括四家锂生产企业,一家正极材料企业。

4、调研主题

本次调研主要通过走访座谈的形式,了解锂相关企业的生产、采购、销售、库存、订单、成本利润等情况。

02 调研体会

1、缺货,缺货,还是缺货

本次行程中听到最多的一个词就是缺货,在我们向多家企业说明我们的目的不是要直接买货之后,销售人员都松了一口气。部分企业表示,在我们一行到达企业之前,已经有好几家厂商来过,但是当前缺货的情况下也难有收获。仅有一家厂商表示目前,下游需求十分旺盛,即使价格一路蹿升,下游接受度也丝毫没有降低的迹象。当然,这与行业变化也有分不开关系,当前的货源紧张很大程度上是市场“玩家”大幅增加的结果。以前,市场的格局是碳酸锂、氢氧化锂直接供应正极材料厂商,单从汽车装机需求来看供应基本是够的。但是,在各企业垂直一体化布局下,电池厂甚至整车厂均进入市场参与采购,使得市场的实际采购需求大幅提升,供需便出现失衡。同时,行业主导权也有所转移,在锂价低时,下游厂商具有非常高的话语权,但当前高价的情况下,锂生产企业主导明显增强。整体来看,锂供应紧张的状况短期难解,在需求延续高速增长的背景下,锂价的支撑十分坚挺。

2、供应端的扩张有多重约束

江西的锂资源为锂云母,在锂云母提锂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废料,调研中企业介绍19吨锂云母矿能产出一吨碳酸锂,废料的处理会对企业冶炼规模造成约束,若产生的废料未能及时处理,可能造成企业运转困难。目前当地企业已发掘一些废料的用途,将部分废料销往包括水泥厂、陶瓷厂等,并正在就废料的二次利用做进一步的探索。此外,采矿权的审批也是一大难点,当地政府对经济和环保的考量也构成了企业扩产的限制。除了本地的矿之外,部分企业还有海外资源,但海外资源的利用同样会遭遇环保、政治环境等因素影响,海外的矿产资源利用的扩大化更具不确定性。

3、产业急需价格的锚

目前锂价历史高位,目前市场销售普遍参考网站报价,但网站报价具有滞后性,特别是在价格上涨较为快速的时期,现货实际成交普遍高于网站报价。例如,2022年2月21日,网站对电池级碳酸锂(99.5%)报价为45万元/吨,但这一价格在市场上实际是难以买到货的,这就造成了买卖双方按网站报价商谈的话很难达成一致意见,销售人员普遍表示,现在不知道应该怎么向市场报价。

因此,目前锂产业急需价格的锚。若锂期货上市,企业间的交易就可以利用期货的定价功能,按期货价格进行商谈,期货价格反映的是市场实时的预期价格,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只需要按照产品品质商谈升贴水,对于价格的分歧就很容易达成一致了。

03 调研企业情况

1、生产企业A A企业是某上市公司旗下的锂生产厂商,该公司既有宜春本地采选的锂云母作为原料进行碳酸锂生产的产线,又有外购锂辉石生产碳酸锂及氢氧化锂的产线,合计三万吨碳酸锂和一万吨氢氧化锂年产能。

目前企业开足马力进行生产,但对于外购矿石供应仍有担忧,认为上半年国外矿山供应量或有不足,给锂供应或带来负面影响。

销售方面,除非是有战略合作协议的下游企业,其余均是按单议价。销售上首先保证对正极材料等下游的供应,只有有余量时才会向贸易商销售。

价格上涨较快也给企业带来了较多困扰,由于价格变动太快,需要采购方快速付款,否则在价格快速上涨后,执行前面签订的合同会给企业压力。

2、生产企业B B企业是锂业龙头,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锂矿资源布局,具有优质的原材料资源及稳定的供应。企业的锂产品丰富,除了碳酸锂和氢氧化锂以外,还有氯化锂、氟化锂、金属锂等锂产品。此外,企业还进行了一体化布局,还有锂电池以及回收业务。

从生产来看,由于公司此前就计划一二月份进行检修,因此2022年开年产量有所下滑,预计产量将很快恢复到满产状态。由于企业矿端资源充足,从生产来看约束较少。

销售端,碳酸锂通常是随行就市进行销售,氢氧化锂签订有较多长单,进行定向销售。不过,由于企业的一体化布局,企业通常在销售后再从下游采购正极材料,因此,实质上企业的锂总体上是在其体系内循环,真正外售的比较少。

3、正极企业C C企业主要生产磷酸铁锂、锰酸锂正极材料,当前在产年产能有1.5万吨,还有2.5万吨产能在建。

虽然目前市场货源偏紧,但该企业与上游生产企业具有良好的合作关系,相较于其他正极材料厂,锂供应有较好的保障。

不过,当前该企业也面临较强的资金压力,由于锂价大幅上涨,单次采购的金额大幅上升。例如,从国外购买的碳酸锂,企业通常提前两三个月进行现金采购,而运输、报关乃至销售端都需要一定时间,若按碳酸锂价格十倍涨幅计算,流转资金至少也需要原来的十倍。

从销售端看,C企业会和部分企业提前签订意向协议,提前定下意向采购量,销售价格参考市场行情。从销售方向来看,下游企业比较广泛,集中度不高。

4、生产企业D D企业是某上市公司全资子公司,具有资源端到冶炼端的布局,具有充足云母矿资源,以及先进的碳酸锂的冶炼工艺,在冶炼成本上具有明显优势。目前企业在产有一万吨碳酸锂产能,并有两万吨产能在建,预计年内投产。

从生产端来看,企业目前的选矿能力超出冶炼能力,但目前矿石并不对外销售,主要为长期产能做储备。由于锂云母矿的冶炼产生较多废料,废料的处理会对企业冶炼规模造成约束,根据企业介绍,19吨锂云母矿能产出1吨碳酸锂,废料目前的去向包括水泥厂、陶瓷厂等,并正在就废料的二次利用做进一步的探索。

从销售端来看,企业的碳酸锂目前基本全部直接销售到终端用户,暂未对贸易商进行销售。企业对贸易商也有一定担忧,因为贸易商可能与企业销售报价不一致,导致市场混乱。此外,企业当前的产量并不大,除了满足终端客户外,也没有多余的量向市场提供。

5、生产企业E E企业进入锂电行业时间5年左右,时间不算长,但规模发展较为迅速,当前已有6万吨碳酸锂产能。企业进入行业时便遭遇行业低谷,前两年亏损较严重,自去年开始逐渐好转。

生产端,目前碳酸锂月产量在4000吨左右,基本处于满产状态。矿端资源主要来源于414矿,目前矿资源暂时充足,但远期有一定担忧。从原料类型来看,企业产线设计是以锂云母原料为主,锂辉石不适用。此外,企业还有额外的加工产能,可对粗制碳酸锂进行提纯加工。

销售端,E企业是此行唯一一个表示有货的企业,主要看价格是否合适,只要价格合适企业就可以有一定量的碳酸锂供应,但量不会太大,因为该企业主要给下游直接供应,剩余的比较少。对于销售模式,此前E企业在碳酸锂价格低时签订了较多锁量锁价的订单,目前都还有前期低价订单仍在交付,对企业来说压力也比较大。后面新签的订单就逐步转为了锁量不锁价的模式。

04 总结

此次调研的对象主要为锂上游生产厂商, 从企业的总体反映来看,目前生产端除了计划检修以外,基本是开足马力进行生产,但仍难以满足下游日益扩张的需求。虽然多家企业都有扩产计划,但企业的扩产受到多方面的影响,锂矿资源是最为显著的约束之一。此外,当地云母矿资源也存在云母提锂具有废料较多的缺点,废料的消化与处理也是产能扩张的重大限制。

从生产厂家的销售情况也可一窥下游需求,即使当前锂价高位,下游的接受度也未见明显降低,锂价的支撑仍然十分坚挺。在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下,各界“玩家”纷纷加入找锂大军,推动锂价爆发式上涨,而这一趋势还在持续,因此锂价仍然易涨难跌。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