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微速讯:流过99%的汗水后 她得到了1%的幸运
来源:中华合作时报 | 2023-07-05 08:49:39

在研发液态地膜的过程中,秦洁的心情时常随着试验基地的天气变化——云飘走了,没有降雨而感到“绝望”,有时高挂的日头也能代表她奋勇向前的决心。


【资料图】

秦洁在做可降解液态地膜研发前已经做好了长期得不到“试验成功”这个答案的心理准备。在她看来,无论得到的数据是否达到预定目标都算是试验成果。

耐住寂寞,用上几年、十几年甚至终其一生去追逐更好更优的数据,这是一名科研人员的必修课,也是所有供销合作社人的必修课。

“汗水、突破、幸运”,回顾2022年,秦洁对这一年的经历总结出了这样几个关键词。

钻头 • 采样 • 起皱发白的手

据统计,我国每年有35万吨农膜残留在农田,残留率高达42%。有报道显示,有严重农膜污染的地区,作物减产达20%~30%。2020年,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等9部门联合印发了《实推进塑料污染治理工作的通知》,明确了供销合作社参与推进农膜治理的工作安排,其中提到了“探索可降解地膜的生产和使用”,并且“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探索可降解农膜品种的发掘和使用”。

总社天津再生资源研究所多年来一直关注如何解决农业生产中“白色污染”这一问题,对此,研发中心负责人武晓燕博士和秦洁团队一致认为“农膜回收是一个治理方案,使用可降解地膜是另一个有趣的思路”。从绿色发展角度看,使用可降解地膜可以更大程度降低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但从保障农户利益的角度出发,算好经济账是第一要务。

目前,市场上可降解液态地膜每亩价格远高于普通塑料地膜。秦洁表示,虽然使用可降解液态地膜会增加农户的一次性投入成本,但可降解液态地膜能够直接进入土壤降解,每亩减少人工捡拾农膜及运输等费用近300元。综合农膜购买成本、回收成本和造成环境损失几个因素看,可降解液态地膜的前景十分可观。2021年4月,总社天津再生资源研究所全力以赴开展可降解液态地膜研究工作。

今年8月,正值夏秋交替,秦洁团队在天津市西青区搭设的生态蔬菜液态地膜试验基地刚送走一场大雨,而雨水的到来不仅没有带来凉爽,反而让试验基地的工作环境变得更加磨人。

高悬的太阳不断释放着热量,企图将土地里的水分统统赶出地表,阵阵暖风轻轻敲打着基地大棚的塑料篷布,顺势将大棚的合金门把手也吹得温热。推开大棚的门,闷热潮湿的空气瞬间将秦洁包裹起来,不消多时便让人汗流浃背,即使早已做好要吃苦的准备,秦洁依旧感叹“农业种植好辛苦”。

走出大棚,室外的试验工作也绝不轻松。为了验证可降解液态地膜的保水性,秦洁需要将采样钻头深深插入土壤,不断拧动旋杆将泥土“钻”出来。取样的难易程度取决于土壤的干湿度,越干的土壤取样越困难。

为了提升试验数据的可靠性,秦洁和团队成员设置了许多参照组,这无疑加重了采样的工作量,但繁重的采样工作随着研究所各部门同事不断加入,逐渐演变成一场团建。

戴着金属框架眼镜,站在地头不断了解工作进展的中年人是研究所的副所长索明生,在此次试验任务中兼职司机的工作。

玉米地里,正在利用自身优势将取样钻头压入更深一层土壤的壮实小伙来自研究所人事处,淡蓝色的衬衫被他的汗水浸染成深蓝,只能从衣服下摆较为干燥处看出衣服本色。“下地取样与他的本职工作相去甚远,但每次下地取样他都会主动报名参与。”秦洁说。

另一边,戴着黑框眼镜,身穿宝蓝色工作服的年轻人是秦洁指导的研究生,秦洁和同事们都喜欢叫他“轩轩”。

“我们轩轩可能干了,绝对称得上是团队里的得力干将!”得到秦洁的肯定,轩轩羞涩地笑了笑,继续与两位女同事一刻不停地对土壤进行取样,细看他们每个人的手上都戴着白色橡胶手套,目的是保证后期检验数据的准确性。由于手套不透气,大家指腹经常被汗水浸泡到起皱发白。对此,秦洁和大家都习以为常了,“今年,我们真的流了好多汗,但是以后还会流更多”。

小花园• 大平原

研究所的后院里有一块不过十米见方的小花园,这里是秦洁进行液态地膜研制的第一块试验田。即使液态地膜的研发是当下推动绿色发展的大势所趋,但秦洁也没预料到,团队研制的液态地膜会如此之快地从这里走出去,受到众多业内人士的关注,被喷洒在内蒙古锡林浩特的露天煤矿上,喷洒在内蒙古经济落后地区的土地上和正在退化的草原上……

今年5月20日,秦洁代表总社天津再生资源研究所与内蒙古自治区武川县气象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为当地提供可降解液态地膜的使用服务,帮助缓解当地生态环境因使用塑料农用地膜带来的压力。

与武川县气象局的结缘源自秦洁研究生时期的同窗胡志超,当胡志超听闻秦洁正在做可降解液态地膜研究时,他极力邀请秦洁来武川调研,“我不多说,你来就知道了。”

抵达武川后,秦洁在武川的中心街道走了走,其间她发现街道上频繁出现提供殡葬服务的门店,这令秦洁十分好奇,她问胡志超这里是不是有什么特殊的殡葬文化,然而得到的答案却让人内心沉重。

“这里年轻人大多都出去打工了,剩下的几乎都是老人。在这里,几乎每天都有老人去世。”胡志超曾在当地做过核酸志愿服务,经常为一些老人做核酸检测,他说有时候不知道哪一天人就不来了,联系家属询问才得知老人已经过世了。“真的好难过,感觉昨天还在和那位大爷打招呼。”

“我太希望可降解液态地膜能够振兴武川的农业生产,我想给予武川农户的不只是希望,而是实实在在的利益!”在武川的试验基地,秦洁团队选择对当地的马铃薯、藜麦和燕麦常年进行针对性液态地膜研发。“两麦一薯”是当地农业的支柱型产业,2008年武川马铃薯曾凭借极高的品质成为北京奥运会的特供农产品,眼下武川“两麦一薯”的规模化、产业化和高端化发展水平都亟须提升。

秦洁认为,武川县基础薄弱、财政收入少的原因很多,农业种植结构和产业结构单一、自然环境恶劣等因素是导致现状的主导因素,所以可降解液态地膜在武川县的试验和推广,是总社天津再生资源研究所推动当地全力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抓手之一。

据悉,自2022年11月起,武川县人民政府已发布通告,将严格监测县域范围内耕地地膜残留情况。随着农膜治理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作为总社的研究所,有义务也有责任将可降解液态地膜放在重点研究内容中,充分展示供销合作社为农服务的责任担当和社会形象。

“做科研需要遇到无数失败才能遇到成功,我们算是幸运的。”秦洁说。

6月10日,武川的天空中飘来几片云彩,胡志超随即致电秦洁,语气中满是喜悦。“我们要人工降雨,下了雨大家就可以种藜麦了!”

后来,胡志超告诉秦洁,雨没降下来,云飘走了。“已经过了播种季,就不浪费种子了。”他说。

秦洁的好心情也随着那片云一起飘走了。她说,这通电话带来的“绝望”是生活在降雨超过800毫米地区的人所无法理解的——今年武川县的藜麦地很有可能因此颗粒无收。

早在试验基地建设初期,秦洁和团队成员们就已经做好了常年做试验的打算。

农业研究是一个需要很长周期的研究,不是今天试验失败明天重新做,而是今年失败了明年重新做,有的农业研究一做就是十几年,每一次失败都是为下一次的试验打基础、做铺垫。

眼下,团队所做的研究只是一个开始,在可降解液态地膜这个方向上,秦洁团队还有很多很多事情要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辈将上下求索”,秦洁这样勉励自己。

9月,可降解液态地膜在武川建立的试验基地传来喜讯,使用可降解液态地膜的马铃薯产量提高了23.36%!

秦洁十分开心,虽然这个数据与试验初期制定的“增加30%产量”的目标尚有差距,但今年武川的天气情况实属特殊。马铃薯项目增产的结果在秦洁的预料之中,但这依旧令她感到兴奋。“做研究就是要经历无数个失败才能遇到成功,所以我觉得我们这个团队很幸运。”她说。

作为一名科研人员,秦洁深知,一直勇往直前靠的绝不是幸运,而是整个研究所的同事们对液态地膜研究团队的支持,毕竟真正的生活真相是:没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

精彩推荐
昭陵六骏
[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