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花旗下调小米评级由“买入”降至“卖出”,原因是华为将出售荣耀手机业务,会对小米造成5%-10%的出货量下降影响。花旗的研报对小米的估值影响倒在其次,但对市场动向十分敏感的金融圈放出此消息,则又为荣耀被出售的传闻进行了新的印证。
而回顾华为30年创业史,确实有多次出售非核心业务的行为,且屡试不爽,甚至被戏称为“华为式融资”,是华为在历次低谷时顺利“过冬”的必杀技。
华为过去曾3次出售旗下业务
第一次:2001年出售电气部门
2001年第一次互联网泡沫,国内电信固定资产投资下滑,华为的年增长率从上一年度的80%大幅下滑至16%。华为早作预判,决定出售电气部门。
华为电气主营电力电子及其相关控制技术,一成立便成为国内龙头企业,其电源业务市占率达40%、监控设备达到50%~60%,2000年销售额26亿元、利润近3亿。2001年10月,华为以7.5亿美元的价格卖给爱默生。
第二次:2006年出售华为3COM
华为3COM由华为和美国老牌网络巨头3Com于2003年合资成立,主营企业级数据网络产品,目的是借由3Com的渠道打开美国市场。顺便在应对思科的庭审上,换来了3Com的CEO Bruce Claflin提供的证词、获得力挺。
但3年后,华为发现从3Com身上的获利未达预期,同时由于错过小灵通的爆发机遇、巨量投资研发3G又听不见响,华为内外交困。2006年,3Com以总计10亿美元买下华为手中51%的股份。
后来的新华三,现已成为惠普的产业
第三次:2019年出售海底光缆
2019年6月,亨通光电宣布将买下华为海洋网络(香港)有限公司51%的股份。海底光缆原只是华为的副业,但十年发展,铺设海缆6万多公里,市占率达到15%、排名全球第4。这一次出售的背景我们就非常熟悉了,正是华为被加入实体清单之后。
荣耀当前的状态与历次出售流程的比较
提前预判危机,并在优质资产的历史高位出手,掌握现金熬过寒冬,这就是“华为式融资”。
出售业务也并非一夜之间、说卖就卖,整套运作有着周密的部署。
首先要对出售事业部进行独立。比如华为电气在出售前提前整整1年半成立独立公司安圣,实现独立核算。
其次,对潜在竞购者进行尽调,比较他们的技术、财力、规模和报价等,物色最契合买家。
再次,准备详尽备忘录,帮助投资者了解公司业务。如出售原因、未来收益、管理架构、存在风险等,都会向竞购方作如实陈述。
最后,报价竞购、一锤定音。比较有意思的是出售华为3Com时,华为和3Com轮流报价,每一轮都必须在对方报价基础上上浮2%、直到有一方无法承受退出,交易达成。
再来看看荣耀当前的处境,确实有为出售做铺垫的迹象。
首先2020年4月1日,荣耀独立为“荣耀终端有限公司”——独立核算,是为出售做出的最重要的一步。最初消息出来时,外界普遍的解读是为了强化荣耀品牌、更好地与小米OV竞争,但现在回想,就会发现这当中最大的诡异之处在于,荣耀如果真的是为了“干翻华为”,这样重大的PR事件官方却完全没有宣传,只有媒体用一张企业信息截图草草了事。
其次,在近期传出的竞购者中,神州数码赫然在列——这是华为最重要的国包商,也是“大华为”战略第9家合作企业、参与鲲鹏生态的战略合作伙伴。神州数码甚至成立了专门的华为业务群,拉通了不同业务版块的资源。这不由让人想起华为海洋卖给亨通光电和3Com的案例,竞购者为亲近的业务伙伴。
另外,此前不认为荣耀会被出售的一方、包括我都认为,目前情势尚未明朗,如此重大决策理应等到11月大选结果出来后再决定。但研究了华为过去的一系列变现操作后,可以知道这类交易耗时漫长,都是提前1~2年就要布局筹划。如果真的存在一份出售荣耀的规划与时间表的话,这项工作已经启动、正在按部就班。
荣耀归属仍有变数
尽管种种迹象都暗合华为融资的手腕,但荣耀的案子仍有不确定性。
首先荣耀高度依赖华为品牌和技术红利,剥离之后固然获得独立发展的空间,却也失去了荫蔽的大树。且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荣耀一开始模仿小米,后来则深困于华为机海严密的等级体系中,始终未能真正完成用户品牌心智的教育,独立之后基本相当于一个新品牌重新出发,前途难料。
换句话说,对竞购方的报价会有影响,再加上目前对华为手机业务(特别是荣耀手机的业务)的预期并不在历史高点——真能达到传闻中的250亿元吗?
再者,虽然成立荣耀终端是一个出售的重要信号,但如果未来有转机,荣耀也可就此由华为控股、沿着“干翻华为”的路径继续运营下去,进可攻、退可守。
最后,即便此一时必须出手,但未来华为手机业务恢复后还是可以购回荣耀。此前华为07年就试图回购3Com公司,只因受到阻挠未能实现。
总结观点:荣耀大概率要被出售
从今年荣耀的种种运作来看,每一步都踩在“华为式融资”的节奏上,似乎出售的命运已经打开大门。
如果成真,这不过是贯彻华为“现金为王”战略的又一个案例罢了。
华为是一个极端重视现金流的企业,当年任正非曾言“就算是2年内一点销售额也没有,卖安圣电气的钱也足够让华为支撑两年了”,而“没有足够现金流支撑的公司,春天来了也就不存在了”。
我的理解是:站在企业的角度,债务就是最大的风险,而融资也会带来管理的混乱(参考中芯国际),更加会稀释工会的股权、直接损害员工的利益,一路靠着凝聚人才发展壮大的华为不可能这么干。
但对于被迫出售牺牲的业务和员工,则是机遇与风险并存,一方面薪酬待遇和管理风格会有巨大的变化、需要重新适应;另一方面却也获得了更自由的发展空间甚至创业的机会。
宁可拆卖业务,也不肯上市融资或是杠杆借债,这就是华为独特的过冬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