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2022年回顾:估值回归与再平衡,Q4开启新起点。2022年是医药赛道牛市的离去,叠加疫情防控、地缘政治、政策预期、宏观环境等多重因素,行业完成了估值的回归与再平衡(年内板块最低TTM市盈率21倍,低于2018年的23倍,接近历史最低19倍),板块的投资逻辑也随之发生明显的变化。基于当前医药内部(需求刚性,政策见底,估值匹配)以及整体宏观外部环境(行业比较下的确定性与性价比),我们认为医药有望走出结构性慢牛行情。
2023年,新起点伊始,行情有望围绕“复苏”展开。此处的“复苏”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疫情复苏,包含了政策预期缓和、企业发展阶段变化以及疫后修复等,建议重点关注四大复苏机遇:企业经营周期、院内诊疗、消费医疗、创新需求与制造的复苏;同时建议关注穿插演绎的防疫工具机会(疫苗、新冠药物、自主诊疗)。
企业经营周期的“复苏” :困境反转,有望迎来业绩与估值双升的大级别行情。重点关注 ①中药:自上而下政策明确鼓励,2023年细分政策有望带来催化;企业自身经历多年调整不断出现积极变化,具备预期差。②仿制药:集采见底,存量业务出清,新业务进入收获期;③创新药:泡沫出清、预期见底,行业反转可期。(看好以岭药业(002603)、康缘药业(600557)、方盛制药(603998)、一品红(300723)、华润三九(000999)、红日药业(300026)、同仁堂(600085)、太极集团(600129);仙琚制药(002332)、苑东生物、卫信康(603676)、华东医药(000963)、恩华药业(002262)、科伦药业(002422)、京新药业(002020);恒瑞医药(600276)、百济神州、君实生物、海思科(002653)等)。
院内诊疗的复苏:防控优化下,医疗机构就诊人次有望确定性恢复,院内诊疗服务、设备耗材需求提升。重点关注①医疗设备:新基建政策落地、短期诊疗需求激增,带动设备采购;②院内耗材:IVD、高耗集采悲观预期释放,全品类院内消耗量稳步提升;②综合医院:诊疗活动持续恢复。(看好迈瑞医疗(300760)、联影医疗、开立医疗(300633)、澳华内镜;安图生物(603658)、新产业(300832);南微医学、心脉医疗、微电生理;海吉亚医疗、国际医学(000516)等)。
消费医疗的复苏:多重促消费政策刺激下,社会消费能力及意愿持续恢复。重点关注 ①终端服务及渠道:医疗服务、连锁药店;②消费产品:消费器械、疫苗、生长激素、血制品等。(看好通策医疗(600763)、锦欣生殖、爱尔眼科(300015)等;益丰药房(603939)、大参林(603233)、老百姓、一心堂(002727)、健之佳(605266);鱼跃医疗(002223)、爱博医疗、欧普康视(300595);百克生物、长春高新(000661)、天坛生物(600161)、华兰生物(002007)、我武生物(300357)等)。
创新需求与制造的复苏:疫情扰动结束,行业景气度回升;制造端成本有望下行,重点关注 ①原料药:成本下行带来盈利能力恢复,新一轮产品、产能周期开始;②CRO&CDMO:医药投融资改善,大订单逐渐消化;③上游试剂耗材:投融资需求加速恢复,技术驱动加快国产替代;制造能力持续提升,下游需求持续恢复。④制药装备:订单扰动不改中长期逻辑顺畅,制药装备迎来向上周期。(看好同和药业(300636)、普洛药业(000739)、天宇股份(300702)、司太立(603520)、奥锐特(605116);药明生物、药明康德(603259)、泰格医药(300347)、百诚医药(301096)、诺泰生物;诺唯赞、阿拉丁、泰坦科技;东富龙(300171)、楚天科技(300358)等)。
风险提示:政策变化风险、疫情扰动风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