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行观察:关于中小银行风险的三个问题
来源:中金货币金融研究 | 2023-02-09 08:59:45

观点聚焦

投资建议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展望2023年,我们预计中小银行的风险暴露对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造成的影响较为有限,主要由于过去五年较为充分的风险处置经验;长期来看,银行业的优胜劣汰有利于估值抬升,但银行间分化可能持续存在。

理由

如何展望中小银行风险及其影响?展望2023年,考虑到过去五年的风险处置经验,我们预计中小银行的风险暴露应有区域分化、有序处置两大特征,对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造成的影响有限。央行对银行业金融机构评级结果显示,4Q21末参评的4398家银行业金融机构中316家高风险机构资产规模占比较小仅1%,均为中小机构,区域主要分布于辽宁、甘肃、内蒙古、河南等省份。另外,在过往风险案例中,央行和监管部门通过及时介入并维护流动性和投资信心稳定,成功防止局部风险向系统风险蔓延,2022年12月《金融稳定法》草案的发布更是为金融风险防范化解处置提供法律制度层面的整体设计,本文我们也尝试从存量风险处置和增量风险防范两大方面提出中小银行风险化解的建议如图表3所示。

如何前瞻单家中小银行标的风险?长期而言,我们认为银行业的优胜劣汰是金融供给侧改革的应有之义,有利于行业健康发展,最终,银行业更干净的资产负债表或将推动行业整体估值抬升,当然银行间分化可能长期存在。若银行间分化长期存在,如何提前识别中小银行风险在投资时成为重要话题。我们总结梳理了如下风险识别方法论供投资者参考:1)观察资产质量指标;2)观察资产投放结构;3)观察金融服务能力;4)观察股东背景与关联交易;5)负面舆情跟踪与上下游调研。

复盘包商银行事件有何启示意义?2019年5月,在监管部门宣布接管包商银行、且未承诺对大额债权进行本息全额保障之后的两周,较多中小银行同业存单发行难度增加、信用利差扩大,主要由于市场较为悲观地将该事件理解为银行刚兑属性的打破,预计中小银行的负债获取、资本补充难度增加,从而改变资产投放行为,影响实体企业融资环境,形成负反馈循环。但事实是,金融委的及时介入、维护同业业务稳定工作的快速推进有效阻断了负反馈,最终市场趋于平稳,具体操作包括央行投放流动性、进行中小银行定向流动性支持如增加再贴现及SLF额度、提供信用增信等。

风险

中小银行资产质量恶化超预期。

正文

如何展望中小银行风险及其影响?

展望2023年,考虑到2017年以来较为充分的风险处置经验,我们预计中小银行的风险暴露应有区域分化、有序处置两大特征,对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造成的影响较为有限,无需过分担心系统性风险。

考虑到当前的区域经济分化以及地方政府债务压力,我们预计2023年仍会有部分中小银行经营承压,但存在区域分化的特征。央行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评级结果显示,4Q21末参评的4398家银行业金融机构中316家被评为8-D级高风险机构(城商行13家、农合机构186家、村镇银行103家、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14家),数量占比7%,资产规模占比1%。从区域分布上来看,辽宁、甘肃、内蒙古、河南、山西、吉林、黑龙江等省份高风险机构数量较多。

当然,在中小银行风险处置时,监管部门多次强调以不发生系统性风险为底线,在过去数年积累了包商银行等风险化解经验的基础之上,我们预计中小银行的风险暴露和处置会温和有序推进,而不会集中大规模爆发,以防范对金融市场、信用扩张、融资条件、经济增长造成大幅影响,防范引起负反馈机制。

2018年以来,央行评级高风险金融机构占比持续下降,累计处置高风险农村中小银行627家[1]。在包商、锦州、恒丰银行三例风险化解经验的积累之上,长效机制开始建立。2022年4月人民银行发布《金融稳定法》草案征求意见稿,12月《金融稳定法》草案首次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为金融风险防范化解处置提供法律制度层面的整体设计。在此,我们也提出有关中小银行风险化解的建议,分为存量风险处置和增量风险防范两大部分,如图表3所示。

中小银行风险处置方面:

风险处置牵头人或可进一步明确,有利于处置方案的决策拍板,加快处置流程。参考国际经验,政府通常会赋予一家监管机构较大的自主处置权,例如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拥有较大的自主处置权。

风险处置的流程和时间节点或可进一步明确,有利于处置方案的执行落地,加快处置流程。参考国际经验,一旦存款机构的资本水平低于监管要求,相关机构即启动接管,并需在90天内完成处置方案的确定。

或需在合适的时机研究出台《金融机构破产法》。我国尚未出台《金融机构破产法》,仅在《企业破产法》中简单规定。出台专门针对金融机构破产的法律可为潜在风险做好制度准备,引导市场建立更为专业的金融机构信用评级。

重大金融风险的认定标准或可进一步明确,有利于敲定处置资金的来源,即是否能够动用金融稳定保障基金或者其他公共资源。参考国际经验,监管部门在单家中小银行的处置过程中不动用额外公共资金,仅针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特殊安排,主要以提供流动性等方式呈现。

加强中小银行的信息披露,有利于引入市场化资金进行投资。市场化资金若无法厘清真实的风险损失情况和债务处置情况,因此也难以决定出资。参考国际经验,FDIC在接管前进行秘密营销、设立虚拟数据室,以实现金融市场“零波动”和市场化资金充分介入的平衡。

建立不良资产流转市场、二级市场有利于中小银行风险处置。当前我国不良资产市场发展并不成熟,不良资产证券等相关的金融产品数量有限,东北等地区虽然不良资产较多,但不良处置市场活跃度低,或由于当地诉讼成本高、风险处置难度大。

中小银行风险防范方面:

推动中小银行改善公司治理。考虑到部分中小银行风险成因为公司治理不健全、内控合规缺位,改善该部分的制度建设有利于减少中小银行风险的发生,一个可参照的文件是《G20/OECD公司治理准则》。

科技和人才赋能监管。通过科技手段升级风险预警模型,监管部门可实现资金流的高频追踪、自动化的风险识别。另外,建立招募机制吸引具有一线从业经验的审计会计专家、金融机构专家、法律专家、科技专家,可协助监管更清晰地识别和处理金融风险。

建设推动优胜劣汰的金融机构退出机制。观察海外市场,银行机构间的兼并收购相当常见。我们认为建立推动优胜劣汰的银行退出机制有利于金融风险出清,激励机构追求可持续发展而非短期逐利,同时有利于推动优质银行估值抬升。

中小银行需提升经营能力。当前宏观环境下,银行经营具有挑战性,此外还有互联网金融等新业态持续影响传统金融,中小银行应当取长补短,通过科技赋能、综合金融服务、网点渠道优势,在激烈竞争之下依靠差异化金融服务和产品取得市场份额。

支持优质中小银行输出管理经验。我们建议将牌照和资金资源更多倾斜至优质中小银行端,支持优质中小银行输出管理经验,而非持续用于帮助出险中小银行,如此可最终提升中小银行整体的经营能力。

长期而言,我们认为银行业的优胜劣汰是金融供给侧改革的应有之义,有利于行业健康发展,最终,银行业更干净的资产负债表或将推动行业整体估值抬升,当然银行间分化可能长期存在。高风险中小银行的退出在当期可能会形成一定损失,但长期而言有利于银行业内形成良性竞争,敦促银行经营注重可持续发展,而非盲目的融资和扩张,最终提高社会资源使用效率。对银行股债投资而言,上述趋势的发生会使得银行间估值分化持续存在,因此,如何提前识别银行风险成为银行投资时的重要话题,我们在下一部分讨论。

图表1:截至2021年末,中国共有4602家银行业金融机构

资料来源:银保监会,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2:央行评级高风险金融机构占比呈现下降趋势

资料来源:人民银行,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3:中小银行风险化解建议

资料来源: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4:银行同业存款、二级资本债等融资工具信用利差扩大

图表5:2019年后小行贷款增速明显放缓,2022年起慢于大行

如何前瞻单家中小银行标的风险?

以包商银行破产为分水岭,中小银行投资的“刚兑”属性有所松动,如何提前识别中小银行风险在投资时成为重要话题,我们认为难点主要在于信息披露有限,即,多家中小银行风险之前,均难以从报表看出真实风险,坏账生成情况、资产投放结构等信息披露较少。

虽然要前瞻中小银行风险并不容易,但也不是完全无迹可寻,我们总结梳理如下风险识别方法论供投资者参考:

1)观察资产质量指标:包括不良率、关注类贷款占比、逾期贷款、拨备覆盖率,也包括加回核销后的不良生成率、三阶段资产占比、重组贷款占比、近年不良率抬升较快的行业类型。

2)观察资产投放结构:考虑到非上市银行资产质量信息披露有限,且不同银行不良认定标准或有主观性不同,如要前瞻性判断潜在风险,一个较好的方法为观察银行资产投放,是否高风险行业集中度较高、高风险区域集中度较高、高风险非标投资较多等。若银行没有较好的风险识别和定价能力,则会导致坏帐损失高于利息收入,造成大幅亏损。

3)观察金融服务能力:资产投放的背后,更深层次的是银行的金融服务能力与核心负债获取能力,只有优质的、差异化的、以客户为中心的金融服务才能使得银行在竞争激烈的优质资产争夺中更胜一筹、使低成本负债更具粘性,从而形成优质客户、高资产质量、低成本负债的正向循环。

4)观察股东背景与关联交易:回顾近年中小银行风险暴露案例,多起风险成因来自于民营股东或实控人的关联交易或资金腾挪,可以通过观察大股东背景、股权冻结质押情况来追踪潜在风险。

5)负面舆情跟踪与上下游调研:通过新闻咨询、管理层变动、监管处罚、银行调研、关联企业拜访、同业交易对手访谈等方式,追踪银行潜在风险。

图表6:中小银行风险识别方法论

资料来源:中金公司研究部

复盘包商银行事件有何启示意义

回顾包商银行的风险暴露和处置过程,过程有曲折,但最终平稳落地。我们预计后续的中小银行风险暴露和处置会借鉴包商银行经验,有序稳妥推进风险出清,过程中尽可能避免金融市场的激烈波动、避免误伤其他中小银行融资、避免引起大幅信用收缩,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开端:央行和银保监会于2019年5月24日宣布,鉴于包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出现严重信用风险,为保护存款人和其他客户合法权益,决定对其实行接管。这是自2003年银监会成立以来,首次对商业银行实施接管。

发酵:2019年5月26日答记者问中,央行和银保监会新闻发言人就接管包商银行问题答记者中表示,“5000万元(含)以下的对公存款和同业负债,本息全额保障;5000万元以上的对公存款和同业负债,由接管组和债权人平等协商,依法保障”。监管未表示会对包商银行的大额对公存款和同业负债本息偿付进行全额保障,引起市场对同类中小银行同业投资的担忧。此后两周,中小银行同业存单发行受阻、信用利差扩大。

尾声:2020年4月,央行及银保监会发布《关于包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转让相关业务、资产及负债的公告》,标志着包商银行被接管状态的结束,相关业务及资产负债转至蒙商银行和徽商银行,对5000万元以下债权全额保障,对5000万元以上大额债权部分保障,全部债权保障水平近90%。2020年11月包商银行申请破产,二级资本债全额减记,2021年2月法院最终裁定破产。

包商银行的风险暴露为何会使得其他银行同业存单发行失败、为何会使得信用利差扩大?悲观情境下,市场认为该风险暴露意味着银行“刚兑”属性的打破,推演该变化会对其他中小银行的负债获取、资本补充、资产投放以及实体企业融资环境造成影响如下文所述,导致其他中小银行同业存单发行失败、信用利差扩大。当然,事实并未朝着市场的悲观预期演化,金融委的及时介入、维护同业业务稳定工作的快速推进有效阻断了负反馈循环,最终市场趋于平稳。

包商银行事件后,无论是机构进行银行股权债权投资,还是企业居民选择银行进行存款,均可能趋于谨慎,使得部分中小银行负债成本抬升、融资难度增加,资本补充亦然。

融资揽储和资本补充上的困难可能影响中小银行的资产规模扩张和信贷投放。另外,为降低和清理资产负债表风险,中小银行可能对资产质量重视度提升、风险偏好下行,即在资产选择上较以往趋于谨慎,对于存在一定风险的资产选择到期不续,使得部分实体企业的融资承压,该类实体企业在其他银行的债务可能形成坏账。

坏账的形成又可能抬升了银行的信用成本,叠加规模扩张的放缓、负债成本上行,部分中小银行可能经营承压,使其融资揽储和资本补充难度增加,形成负反馈。

包商银行事件后四周内,央行总计投放流动性2万余亿元,净投放力度明显加大,同时加强对中小银行的定向流动性支持,包括增加再贴现额度2,000亿元、SLF额度1,000亿元,对锦州银行同业存单提供CRMW信用增进等,随之中小银行同业存单发行量趋于恢复,金融市场趋于稳定。

通过包商银行案例,我们看到:1)单家中小银行的风险暴露影响在可控范围内,静态看,即便央行评级下全部高风险中小银行风险暴露,银行系统可通过有序处置的方式消化占银行业总资产1%的风险体量。2)在中小银行风险暴露和处置的过程中,若央行和监管部门及时介入并持续维护流动性和投资信心稳定,则可以防止局部风险向系统风险蔓延,对金融市场影响较小。

图表7:包商银行处置过程中事件一览

资料来源: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公司公告,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8:包商事件宣布被接管后,银行同业存单发行规模受阻,城农商行与国股行间信用利差扩张明显

图表9:在多部门政策支持下,低等级同业存单发行成功率在包商银行被接管后的第五周逐步恢复至正常水平

图表10:包商银行财务数据概览

资料来源:公司公告,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11:包商银行与蒙商银行股权结构图

资料来源:公司公告,中金公司研究部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