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计很多观众第一眼看到《天下长河》时,应该是被震撼住了!
军民一家迎战洪水的场面很大,细节做得也很到位。
即使是古时治理洪患的专业术语,《天下长河》都能用字幕解释清楚给观众看!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罗晋饰演的康熙在紫禁城内,和明珠的第一场戏份,细节做得也很足。
明珠在晋见皇帝时,先是不顾大雨,独自在雨中转了几圈,给自己转了个七荤八素,东西不分。
为啥?
就为了在皇帝面前,表现出自己失魂落魄,为国事操劳,心神不安的状态!
说白了,就和现在的996社畜,装病给老板看,是一个道理!
这就是所谓的细节?
康熙年间的明珠大人,当着一群太监面前,戏精上身?这不是活久见吗?
(不知道明珠和索尔图是啥背景人物的读者们,可以自行科普一下!)
《大明风华》中,朱家兄弟在争风吃醋,装疯卖傻的过程中,完成江山大业的不正经剧情也是这样的。
果不其然,在《天下长河》接下来的剧情中,戏说历史的那个味道,就越来越足了。
在黄志忠饰演的安徽巡抚,带领军民,第一次勇抗洪水后,被冲进洪水中的老百姓,就有17个。
中国大部分的电视剧,只要是好官,就会被老百姓误解。
明明是好官,身为安徽巡抚的靳辅就被17个老百姓的家属围攻了!
先是一个妇女,上前恳求巡抚靳大人,把她的相公还给他。
然后,就是一位大娘,抓住巡抚大人,质问巡抚大人,害死了她儿子,让靳辅把她儿子还给她。
紧接着,一群群演,一齐冲了上去,各种撕扯,拖拽巡抚大人,一起怒骂靳辅,乱做一团。
最后,就是失去父亲的儿童出场了!
于是,巡抚大人带着满身的父爱光辉,搀扶起跪地的儿童。
女童却在母亲“记住就是这个人害死了你爹”的台词中,狠狠地唾了一口巡抚大人。
剧情进行到这,就能看到很多程式化的剧情了。
无论历史剧或者抗日神剧或者现代剧,总有不被人理解的正面人物,被不明真相的群众责骂。
无论群众如何责骂,无论正面人物的身份如何,正面人物都是打不还手,骂不还口。
即使是身为副省部级干部的安徽巡抚,也是受气包。
一脸正义也没用,只能是对群众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正面人物的程式化剧情如此,《天下长河》的反面人物也是必须的一贯脸谱化。
靳辅是好领导,那就必须有贪官做衬托。
肥头大耳的河道总督就必须是这样的形象。
当洪水到来后,河道总督就跑了。
跑回家,跪拜大神,祈求洪水停止,老天不要下雨了!
等到听说靳辅挡住了洪水,立马上奏折表功。
听到皇帝下令严惩耽误防洪大业的官员时,就和师爷商量卖金银首饰来筹措经费。
师爷还算冷静,告诉主子老爷“现吃馍,现割麦来不及了!”
于是,肥头大耳的河道总督,就茫然无措地问师爷,那可怎么办呢?
这样的几个镜头和剧情,似乎很生动地刻画出了一个贪官蠢材的形象了。
但是,作为康熙年间的河道总督,人家王光裕大小也是正二品官员,省部级干部,比靳辅还高了半级。
就是这样的一位高级领导干部,却在洪水到来的时候,表现得不到慌张如丧家之犬,并且智商欠缺。
即使是“卖金银首饰来不及”这样的简单问题,也要师爷提醒!
在《天下长河》中,贪官王庆裕如此,权倾朝野的索额图也是如此。
梁冠华老师饰演的索额图,一如他在任何剧中,都是慈眉善目,和蔼可亲。
当面对如何处理河道总督的问题时,身为康熙朝的肱股之臣的索额图居然懵了!
然后在师爷的提醒下,才想到要防止河道总督狗急跳墙!
所以,在《天下长河》的编剧导演中,无论正面人物还是反派人物,又是一样的脸谱化。
脸谱化的人物,失真的剧情,打着历史剧的幌子,实质上又是一部康熙版的《大明风华》!
没错,当初被狠批篡改历史《大明风华》的编剧和导演张挺,也是《天下长河》的编剧导演!
《天下长河》虽然描述的是康熙时期,最为重要的三件事,三藩,河务,漕运。
而河务就是这三件事中,最为重要的历史事件之一。
但是,千万别把《天下长河》当做历史正剧来看!
明珠大人在一众太监面前化身戏精。
索额图成了听命于师爷的和善胖子。
正二品河道总督不懂得“现学不能现卖”的道理。
安徽巡抚被老百姓当做出气筒,背锅侠,任打任骂还任唾弃。
这样的剧情,只能是戏说了!
万一编剧导演一上头,类似抗日神剧的剧情,估计就要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