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证券发布研究报告称,2022年5月胰岛素专项集采落地,受集采降价影响,相关公司业绩阶段性承压,目前集采风险已基本出清。随着集采后胰岛素产品实现快速放量,“以量换价”的基本逻辑没有改变,相关公司2023年业绩将步入上升通道。胰岛素龙头企业创新研发不断加速,临床管线进展顺利,新品上市、海外申报等多里程碑催化剂值得期待。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中信证券主要观点如下:
2022年胰岛素专项集采落地,相关公司业绩阶段性承压,集采风险已基本出清。
2022年5月,第六批国家集采(胰岛素专项)正式落地,拟中选产品价格平均降幅48%,其中通化东宝(600867)5个竞品全部拟中选为B类产品,平均降幅为36%;甘李药业(603087)6个参与品种全部中标,相对于集采前价格最高降幅近70%。
受胰岛素集采中标结果实施影响,国内胰岛素制剂企业2022年业绩出现较大下滑:根据各公司2022年业绩预告,通化东宝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8.46亿元,同比下滑-23.45%;甘李药业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4.95亿到-4.15亿元,同比下滑136.85%-130.89%。
由于本次胰岛素转向集采的采购周期为2年,其间各中标产品无需再次参与续签,该行预计胰岛素价格将保持稳定;此外2022年胰岛素制剂企业均进行了渠道价格补差,因该项补差为一次性冲销或返还,判断未来将不会出现由此造成的收入冲减。
综上,2022年胰岛素制剂企业受到集采冲击而出现阶段性业绩承压,目前集采风险已基本出清。
集采后胰岛素实现快速放量,2023年业绩有望步入上升通道。
尽管集采价格下降使胰岛素制剂企业业绩阶段性承压,但“以价换量”和进口替代的基本逻辑没有改变。尽管面临新冠疫情对胰岛素入院的冲击,集采后各国产胰岛素均实现了快速放量。
据各公司2022年三季报,通化东宝胰岛素销量同比高个位数增长,胰岛素类似物销量同比增长超100%;甘李药业2022年Q1-Q3国内制剂销量为2995.07万支,同比+35.80%,其中2022Q3国内制剂销量1340.35万支,同比+48.23%、环比+27.41%。
由于已中标胰岛素产品无降价风险,且国内疫情趋于缓和,2023年胰岛素制剂相关公司有望持续放量,该行预计其业绩将步入上升通道。
胰岛素头部企业创新研发不断加速,临床管线进展顺利:
通化东宝:2022年11月公司的门冬30/50预混获批上市。据米内网数据,该品种2021年中国公立医疗机构及中国城市实体药店终端销售额合计约64.94亿元,预计上市后将为公司带来业绩增量。
此外,公司的多产品研发进展顺利:在糖尿病领域,公司利拉鲁肽于2022年6月申报上市,为国内第二款申报糖尿病适应症的仿制药,有望在2023年年内获批上市;GLP-1/GIP双受体激动剂(THDBH121)已经申报临床;超长效胰岛素类似物德谷胰岛素已通过临床申报审批,为国内首家提交申请的公司;在痛风领域,公司的URAT1抑制剂(THDBH130)已经完成临床II期首例受试者给药,其I期临床研究结果展现出良好的安全性及耐受性;
2022年12月,公司XO/URAT1双靶点抑制剂(THDBH151)获批临床,有望在提高药效的同时降低副作用,成为痛风领域潜在的Best-in-class药物。
甘李药业:公司3款胰岛素(甘精、赖脯和门冬)处于即将向FDA以及EMA提交上市许可申请前的最后关键节点,有望在今年正式提交在美国和欧洲的上市申请。公司的预混双胰岛素复方制剂(GZR101)和超长效胰岛素周制剂(GZR4)已分别完成临床Ib期和I期试验首例受试者给药;GLP-1受体激动剂(GZR18)处于临床Ib/IIa期。2022年10月25日,公司发布了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草案,业绩考核为2023/2024/2025年公司净利润分别不少于3亿/6亿/11亿元,彰显公司对自身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风险因素:
集采降价后相关公司产品放量不及预期;相关公司新产品推广低于预期;相关公司新产品研发进度低于预期;相关公司新品申报进度低于预期;国内疫情影响超预期。